队伍建设

-2021-

10/29

16:58

襄阳保康县寺坪派出所打造“枫桥经验”法治化的实践示范地

派出所名称:襄阳市保康县寺坪派出所

建所时间:1982年

辖区概况:位于荆山山脉中段,辖区面积35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人,辖26个村、1个社区。

警力配备:现有民辅警20名

获得荣誉:2001年被湖北省委政法委授予“全省政法队伍建设先进单位”,被省公安厅命名“党和人民满意派出所”,2002年被公安部命名全国首批“一级公安派出所”,2003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优秀派出所”,200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模范公安基层单位”,2010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坐落在荆山山脉腹地,与襄阳谷城、十堰房县毗邻,粉清河、南河从崇山峻岭中蜿蜒而下,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达72%。天子湖畔层峦叠翠,清幽狭峻,是“都市襄阳”的后花园。成立于1982年的全国首批一级派出所——保康县公安局寺坪派出所,是这幅“梦里老家、水墨田园画卷”的平安守护者。

近年来,随着谷竹、麻竹2条过境高速开通,寺坪派出所主动聚焦山区治安管理服务和社会稳定的难点,传承发扬“枫桥经验”蕴含的法治精神,创新推行“一线四键”警务模式,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主线,深度融入党建引领,法治、自治、德治相融合的山村治理新格局,在法治轨道内预防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全力打造“枫桥经验”法治化的实践示范地,令“枫桥经验”更具魅力。2010年,寺坪派出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2020年,保康县公安局荣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10年来,寺坪派出所执法质量一直位居全局翘楚。辖区连续7年无命案,无群体事件。近三年,寺坪派出所“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民意测评持续保持全县第一。

旗帜引领,叩响法治信仰的“根植键”

“法治”二字重于泰山,法治公安破浪前行。寺坪派出所锚定航向,让法治理念深入警心民心。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曾在寺坪建立苏维埃政府,革命战争时期,许多革命先烈在此英勇献身。派出所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组织民辅警到烈士陵园凭吊烈士英魂,缅怀烈士伟绩,重温入警誓词,砥砺从警意志。“枪林弹雨中,我用血肉身躯接通了炸不断的电话线……”对越自卫反南击战一等功臣唐祥运向新入职民辅警讲述“入所第一课”;以荣誉室、党员活动室为主阵地,讲述寺坪红色历史、讲述警队前辈故事,增强荣誉感、使命感;开展党员“政治生日三忆三问三思”,回顾入党、从警初心,叩问灵魂、校准偏差,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感悟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持之以恒推进法治公安建设,铸牢“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思想根基。

提升民警法治素养。“民警处在执法第一线,必须循法而行,在干中学、学中练,守护公平正义。”所长刘定军说,这是十几年寺坪“执法示范所”的秘籍。开展“四微”练兵模式:制定本所简明易记的调查取证、评查审核等执法活动“微教材”;每周二、四组织政治理论、法律业务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设立民警登台交流“微讲台”,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涵盖案件办理、文书制作、警示教育等;开展庭审旁听、办案评析、瑕疵案卷评析“微复盘”,通过外请专家和全所民警内外评议、双重吐槽模式探讨优化改进,补短取长;组织模拟接处警、设卡盘查演练、社区警务比武、学习强国PK等系列“微赛场”,营造追赶超越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民警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水平。

培育百姓法治信仰。以“法治寺坪、德法同行”为法治乡村建设新名片,持续开展法治宣传进乡村、进学校活动,培育法治文化;开展群众生活中常涉及的法律知识讲座、举办“法治夜校”,派驻法治副校长,培养青少年尊法、知法、学法、守法的法治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助推村民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和行动自觉。每月一次的“警民屋场恳谈会”开到每一个村组,成为政策法治的宣传会、以案释法的教育会、解决群众急难愁昐的现场会。9月12日,简家坪村孟某等人以修建河堤土地赔偿不合理为由阻碍河堤工程施工,派出所出警了解到缘由后,向镇政府报告,组织村支书、驻村辅警、驻村律师、村民代表、施工方负责人等与孟某等人召开“警民屋场恳谈会”,就施工方占用土地归属、孟某等人青苗补偿费等问题让群众说事议事,让法律工作者释法析理,孟某感激不已:“派出所引导我们依法维权,用的是为民的‘公平秤’,我们服气!”

奋楫争先,按下规范执法的“快进键”

执法公正是法治公安永恒的价值追求,寺坪派出所严守规范执法“生命线”,深耕细作,探索执法监督管理新模式,奋力打造基层所队法治示范引领地。

从高处着眼智能升级。“过去嫌疑人进入办案区身份登记,要花15到20分钟,现在通过人脸识别,只需要20秒就能完成。”办案民警周晓冉介绍道,该所引入一系列“黑科技”,构建执法办案的智慧模式:人脸识别终端,从嫌疑人信息采集、物品保管、审查讯问、离区全流程进行人脸识别比对,通过智能感知实现对办案执法全方位、全流程监管;智能一体化审讯系统对接高拍仪、示证仪、笔录软件、一键刻录等科技元素,实现智能辅助讯问,极大提高办案效能;尿液毒品检测智能终端自动生成检测报告、自动生成提取笔录,简单便捷、灵敏度高。一体化、智能化的办案场所,实现“行为标准化、管理系统化、流程信息化、全程可视化”。7月13日,全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实地观摩学习“寺坪样板间”,带动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从细处着手闭环管理。对警情处置、案件办理以及案卷、涉案财物、执法音视频和涉案人员管理实现“六个闭环”。推动警情全口径录入和“五个当场”落实落细,防止警情流失、有案不立;案件从受立案到办结,全程在平台流转,杜绝“体外循环”;案件材料通过案管系统扫描成电子文书,加印水印和二维码,防止丢失、篡改;涉案财物录入管理系统,生成管理码入库,做到实物、卷宗、系统、台账“四个一致”;执法记录仪将民警现场执法视音频与警情、案件关联,“一案一碟”,执法活动全留痕;涉案人员进入办案区,智慧管理阻断违法办案源头。从曾经的“人盯眼看”到如今“可回溯监管”,“六个闭环”成为寺坪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又一张名片。

从实处着力多维监督。落实执法办案终身负责制,绑定案件审核人,实行四级审核,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件件有责。对内,由所法制员依托执法监督管理平台,对执法办案实行日巡查、周督导,所长每月评查,对发现问题进行曝光整改;对上,由局法制大队进行随时抽查、督导,积分考核情况动态公开、全网可见;对外,建立执法活动社会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执法评议,主动接受监督。落实警情回访、受立案回告制度,逐一去电“把脉”百姓心头的“疙瘩”,让民警“在阳光下”工作、“在镜头下”执法,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没想到三天就破了案,办案流程还一目了然,太给力了!”9月10日上午,村民小沈登录查询系统,输入案件编号和验证码,意外发现她报警的案件已经破案了,连连感慨。近年来,该所警情回访率、受立案回告率、案件公示公开率均达100%。

多元共治,开启依法治理的“升级键”

没有法治基础的平安是易碎品。寺坪派出所建立“一建两融三防+”机制,为“法治寺坪”夯实垒土,筑牢基石。

“一建”:建一支群防群治队伍,延伸感知风险第一触角。充分发挥公安机关“10号球员”组织牵动作用,广泛构建以镇直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干部、治安积极分子为骨干326人“楚源平安联盟”志愿者队伍,充分挖掘民力,形成“天网+地网+人网”立体管控。整合辖区1100余个社会面视频探头,构筑交通主干道、重点部位全覆盖的“天网”;“天子湖义巡队”与26支村组巡逻队协助民警巡逻守望,形成“地网”联控;27个“警治联防微信群”构成了覆盖每个村民家庭的“人网”,群防群治有了“千里眼”。3月22日晚,某村民报称有小偷入户盗窃未遂,民警调查走访获悉此人不会说话,随即将嫌疑人视频截图发至全县聋哑人微信群、寺坪司机群,通过多名群众连环提供的线索顺线追踪,次日在县城成功将这名负案惯犯擒获。

“两融”:“警格+网格”融合,打造维护稳定第一阵地。主动融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所长进入乡镇班子,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全面落实“一居一警”“一村一辅”进入全镇164个网格,社区民警兼任网格指导员,加入网格工作微信群,合力采集基础信息、收集社情民意、管控特殊群体、调处矛盾纠纷,推动警格与网格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借鉴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构筑矛盾纠纷化解“四种途径”:网格员、驻村辅警、村组干部每日排查、源头化解成为常态;镇直部门、人民调解员、乡贤理事会每周联动化解成为大多数;难以解决的重大矛盾纠纷由县镇领导包保、专班化解成为少数;通过司法途径化解成为极少数。

出台《村级矛盾纠纷化解奖励补偿规定》,推广视频远程调解,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今年8月,驻村辅警柳长明经过2个月艰苦努力,化解一起可能引发斗殴的菜园地纠纷获得奖励,他说:“一事一奖,群众还感谢,我感到工作有价值。”2020年以来,派出所参与调处矛盾纠纷247起,化解率98.4%,25个村无上访。

“三防+”:防电诈、防事故、防命案,构筑守护安全第一防线。以“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为契机,组织“反诈黄金甲”志愿者持续开展防电诈、防事故、防命案与防溺水、防疫、防毒……同步宣传。发放宣传材料,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集中开展“清村扫楼”行动,清理藏污纳垢的窝点,营造“人人识骗、全民防骗”浓厚氛围,创建无诈村24个。滚动开展“十小场所”安全检查33次,发现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65处;紧盯伤害、扬言极端、矛盾纠纷二次报警警情,以“清单销号”方式逐条梳理化解,对精神障碍患者、报复社会倾向人员等重点人员抓好闭环管理,将7起可能引发个人极端的案事件化解在初始阶段,辖区连续四年无民转刑案件,无安全责任事故。

优质服务,敲击法治惠民的“暖心键”

寺坪派出所以平安聚人心,以服务得人心,以和谐暖人心,用法律点亮山村,让“法治红利”普惠民生。

严厉打击有“力度”。坚持“三情一重”每日研判,针对发案时段、区域,及时找准治安防控的“洼地”“盲点”,调整警力部署,始终保持路上有人“查”、街面有人“巡”、卡点有人“堵”、场所有人“清”、违法有人“处”的严打高压态势,最大限度挤压违法犯罪空间;紧盯民生案件不放松,重兵投入,攻坚克难,今年以来,破获侵犯人身安全、侵财类案件87起,挽回群众经济损失47万余元,为电信诈骗受害人成功止损26万余元;发扬“店小二”精神,建立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警情快速响应机制,对侵害企业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消除隐患,实施“四安”计划,为合作社化解土地流转、涉企纠纷34起,使企业“居安、业安、身安、心安”;持续开展南河等重点流域“禁捕退捕”、严打非法开采,守护青山绿水、美丽家园。

柔性执法有“尺度”。坚持法、理、情相统一,不断改进执法方式,精准把握法律政策界限,让执法有力度更有尺度。2020年5月,简家坪村民以吴星砂场占用集体土地为由要求砂场停工,双方发生激烈争执。吴星父亲经营砂场多年,因病去世后,年仅20多岁、毫无经验的吴星“被迫”接手当老板,面对“无事生非、咄咄逼人”的村民,焦头烂额的吴星情激之下,拎起煤气罐准备用打火机点燃,在冲突中2人受伤,吴星被裁决行政拘留7日。砂场用地承包到期招投标在即,一旦老板被拘,不能参加招投标就无法经营下去,30多名员工也人心惶惶。综合考量案件情况后,决定让吴星安排好生产经营,参与砂场用地招投标后再执行拘留,尽可能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从而避免了“办理一个案件,搞跨一个企业,失业一批工人”,至今,砂厂经营得有声有色,以执法效果最大化助推了营商环境最优化。开展集镇交通秩序整治,因地制宜规划机动车停车位136个,设置违停抓拍球3处,对机动车乱停乱放、不系安全带等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进行批评教育,柔性执法为法治文明注入新力量。

亲情服务有“温度”。为服务企业和群众,实行“网上办、自助办、延时办、上门办”,新生儿落户、医保及社保“一事联办”, 2020年以来,汇同交管部门提供驾考、上门办证400余本、下乡送身份证268张、补录户口28人。推出社区民警电子名片,群众通过微信识别带有民警照片的二维码,即可进入网上警务室,了解安全防范信息,反映问题诉求,在线咨询求助,岗子社区民警张鋆网上累积回复咨询78次,宣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反诈预警防范覆盖3000余人。启动“亲情守护之眼”计划,对山村“空巢”老人、留守青少年开展巡视探访,先后走访帮扶132人次;借力“天翼看家”APP对429个空巢、留守家庭开展视频巡查守护。9月12日晚,社区民警蒋峰用手机巡查时,发现稻场坪村空巢老人杨某摔倒在门前,查看监控回放,发现杨某与邻居老人因琐事发生拉扯,杨某在追逐中摔倒在地,蒋峰立即调驻村辅警前去查看杨某伤势,随后赶到现场处置。当晚,杨某在外地务工的儿子给所里打来电话,连声感谢民警对空巢老人的关爱!

寺坪派出所创新推行“一线四键”警务模式,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主线,直击法治信仰“根植键”、规范执法“快进键”、依法治理“升级键”、法治惠民“暖心键”,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奋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化的实践示范地,助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激活“法治细胞”赋能乡村振兴,努力在新征程上续写公平正义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