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

-2021-

04/07

11:10

把准定位 能动司法 擦亮多元解纷的黄冈名片——多元化解之黄冈实践

近年来,在市委坚强领导、省高院有力指导下,黄冈两级法院以“为群众解难、为党委分忧、为诉讼减压、为治理献策”为目标,充分发挥司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功能,强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的系统性、集成性、时代性,打造了多元化解“有支撑”、诉调对接“无缝隙”、源头预防“全覆盖”的社会治理“黄冈样本”。

一是系统谋划,凝聚共识。成立专班,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集中座谈、发放问卷、数据统计等手段,立足黄冈实际,强化系统思维,既“走出去”又“请进来”,既“物理整合”又“功能融合”,设想构建“以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的市域社会治理办公室为主导,以网格管理中心、矛盾调处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群众工作中心为依托”的矛盾纠纷分层过滤模型,有效破解多元协作谁牵头、诉调对接接不通、三调联动联不上、诉访分离分不清等现实难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予以批示肯定。

二是先行先试,有效推进。浠水法院以“一办四中心”模型为蓝本,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支持,获得1000余万元财政拨款,在诉讼服务中心旁边建成面积200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与基层网格、司法所、派出所互联互通,十大行业调解组织及其主管部门进驻办公,形成了“初始过滤—分类化解—依法裁判—信访处置”的分层化解工作机制。2020年,浠水法院受案数同比下降11.39%,非诉调解率上升17.8%。目前,全市6家法院取得党委政府支持已建、拟建矛盾调解中心,覆盖全市的大调解、大治理“网络”逐步形成。

三是培育人才,树立品牌。完善内、外调解人才的培养机制,选派年轻法官、法官助理到乡镇、社区、人民法庭挂职锻炼,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中,增强开展群众工作和防范化解矛盾的能力;编发《调解员实用手册》,邀请村“两委”和各行业调解组织成员到法院观摩庭审、聆听专题讲座,努力提高基层工作者的法律知识水平和纠纷调解能力。建立健全特邀调解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特邀调解员、特邀调解组织调解工作、日常运行、奖金发放的监督管理,压实责任、激发动力。

一是深化诉前“多元”平台对接。提档升级诉讼服务中心,创新推行“一口三线”诉讼服务模式,通过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法律咨询台和立案登记、审判监督、信访接待窗口,实现社会纠纷的甄别过滤、多向疏导和精确分流。与市司法局联合成立诉前调解委员会,聘用律师、退休法官作为驻点调解员,在矛盾纠纷多发的医院、银行、保险等联合设立调解工作站,建立专家调解员制度,促进矛盾纠纷分类快速化解。目前,全市两级法院共对接调解组织79个,聘请调解员113名,诉前调解案件17678件,成功率达72.43%,实现了从“物理结合”到“化学反应”的有效转变。

二是深化诉中“流程”节点管控。探索无争议事实确认机制,对于诉前调解不成的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以书面形式记载调解过程中双方无争议的事实,节约庭审时间,提高庭审效率。制定《关于在基层人民法院开展民商事案件速裁工作的意见》,并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速裁组织,专门负责民商事简易案件速裁工作,集团性、群体性、关联性案件交由同一审判团队审理,疑难复杂案件由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业务庭组建的巡回审判专业化合议庭审理,为实现公平正义、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速增效。近三年,全市法院案件平均审理天数69.9天,同比下降25.87%。

三是深化诉后“止争”目标实现。制定《在线调解工作规范》,将指导化解纠纷、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应用培训和案后回访释法等计入法官办案工作量,促进调解与执法办案深度融合。2020年,全市法院在线调解案件15337件,民商事案件调撤率和服判息诉率达41.74%和89.95%。定期派出工作组到基层法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信访案件评查、信访积案清理,努力将涉诉信访化解在基层、吸附在当地。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和律协支持,组成重大疑难信访案件专家听证团,随机抽取或信访人选择参与案件接访、听证、复查和化解工作,有效促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一是组织共建强堡垒。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要务,市中院10个党支部与基层法院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各基层法院党支部以人民法庭为核心设置党组织,邀请辖区村党支部同学习、共活动,通过开展“共上党课、共过党日、共参培训”等活动,提高村、社区班子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二是矛盾共解强服务。利用党员干部下沉村、社区常态化契机,以人民法庭为依托,与村、社区建立“党员联建、村庭联动、纠纷联调”工作机制,法庭法官与村、社区组成专班,定期排查矛盾风险点,及时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同时,协助农村“两委”培育以“五老”为主体的新乡贤,提升基层组织矛盾化解能力,切实加强诉源治理。

三是氛围共营强治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开展巡回办案、下乡调解工作,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民法典宣讲、以案释法、答疑解惑、发放法律知识手册等方式,开展精准普法,进一步缩小大众思维与法律认知的差距,提升民意与法律的匹配度,合理引导预期、助力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