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28
10:51
守护北纬30度的“绿”
北纬30度,一条承载着自然密码的纬度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众多独特的生态系统。宜昌三峡大老岭、五峰后河、长阳崩尖子三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三颗璀璨明珠,镶嵌在这条纬线上。珙桐的摇曳、华南虎的足迹、千年古树的年轮……特有的自然禀赋,形成了完整而复杂的生态链,构筑起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的关键屏障。
然而,当“打卡热”与“网红潮”涌入山林,这片绿色屏障也曾伤痕累累——古树刻痕、野火隐患、非法穿越……生态保护的警钟,从未如此紧迫。
在世界森林日这天,让我们跟随三峡生态检察官的脚步,一起守护“北纬30度”的这抹“绿”……
调查寻踪 织就“守护网”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现状如何?三峡生态检察官们化身“生态巡护员”“生态调研员”,综合运用实地调查、走访原住居民、无人机勘察及大数据整合等多元调查手段,深入自然保护区……
在核心区的边缘,发现了被踩踏的植被;沿着这些踏痕前行,看到被折断的茶树枝丫;身旁千年古树的干枝上,刻痕的汉字触目惊心。检察官走访中了解到,部分游客为了拍摄博人眼球的“流量”照片,徒步闯入核心区域,惊扰野生动物栖息,对生态平衡造成威胁;在森林内明火野炊,不仅留下了满地垃圾,更对森林防火留下潜在隐患。此外,检察官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发现了违规旅游活动的踪迹,对气象、生态监测、游客流量等数据整合发现,一些生态保护风险点逐渐明晰,未经许可的旅游线路被开辟出来,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广泛传播,吸引更多人涉足,成为威胁生态安全的“破坏之刃”。
检察建议 纾解“旧症结”
针对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采集野茶、徒步闯入核心区拍摄、古树随意刻画、森林内明火野炊、违规进行旅游活动等问题。2024年10月,宜昌市检察院决定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立案监督,秭归、长阳、五峰、夷陵等基层检察院同步开展检察监督,上下一体、整体推进解决问题。通过多次与行政机关开展行政磋商、释法说理,行政机关充分认识到了危害性、严重性,主动提出整改措施。为了加速措施落地,检察机关向其发出检察建议。
面对这些积弊已久的监管难题,行政机关高度重视,迅速开展整改。在加强进入保护区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加强哨卡管理,增加保护区短信提示频次,加强原住居民建房监管,严格控制非原住居民进入核心区采茶,纠正保护区核心区审批不规范等问题。在古树保护方面,进一步全面排查古树生长状况、健康状况和周边环境,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常态化开展古树巡护巡察并增设提示标牌。在森林防火方面,实行林长网格管理,积极开展入户宣传活动,增加重点区域巡护频次,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违规活动。
多方携手 同绘“新画卷”
“后河保护区的每一片绿,都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看着眼前的绿水青山,检察官感慨道。
2025年1月14日,宜昌两级检察机关在开展“回头看”活动的基础上,邀请政协委员、林业专家,与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自然保护区的同志们在整改现场开展“检林协作聚合力,只此青绿话职责”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我们以‘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为抓手,聚焦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社会治理,统筹推进后河自然保护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后河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安华介绍了保护区发展的经验做法。
“生态保护不是‘独角戏’,而是多方共治的‘协奏曲’。”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唐荣表示,检察机关将加大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监督力度,切实担起服务“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和“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职责使命。
三月,阳光明媚,珙桐开始发芽,古树焕发新生机,红外相机再次捕捉到珍稀动物身影……在三峡生态检察官与各单位协同努力下,大老岭、后河与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改善,北纬30度的“绿”,将永远生机勃勃。
稿件来源:长安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