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17
14:15
利川:法治种子撒乡土 校地联动润民心
11月5日,走进利川市柏杨坝镇齐心村,村委会大楼一角的“乡村振兴法务学院”牌匾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就是在这栋看似平常的乡村建筑里,湖北省首家“乡村振兴法务学院”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乡村治理生态。

这块牌匾的背后,源于一场持续多年的校地联动实践。2021年7月,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开始在齐心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帮扶过程中,学院很快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和产业支持,更需要坚实的法治保障。恰逢利川市正在积极推动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双方一拍即合,创新构建“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社会共治”机制,不断为当地注入法治力量。
驻村工作队带来的法治力量成效,在齐心村5组的集体资金纠纷中得到生动体现。
该小组的集体资金明细多年未公开,村民多次反映并联合署名要求清查,但因历史遗留问题,资金来源难以核对,组长也不愿配合。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村内“法律明白人”成立理事会,走访全村:一边普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办法》等法规,一边收集证据、核对账目。
“我们先后召开三次调解会,既讲法律也谈乡情。”理事会负责人回忆。在普法教育过程中,村民们对法律的了解不断加深,也更懂得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最终,组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公开账目,并将剩余的近两万元上交村集体,用于修建5组机耕路。村民如愿拿回合法权益,这场历时数月的调解,以一面鲜红的锦旗画上圆满句号。

理事会负责人表示:“以前村里矛盾纠纷很多,理事会成立第一年就处理了四十几起。通过普法学习,大家的法律意识提高了,现在村里扯皮拉筋的事少了很多,变化非常明显。”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驻齐心村第一书记王程伍表示:“我们不仅要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更要为利川的长治久安担起政法院校的社会责任。经过校地联动、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人才培养+法治教育+法律服务+治理创新’四位一体模式,努力打造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实践标杆。”
2024年10月15日,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利川市司法局、柏杨坝镇政府三方签订共建协议,全省首家“乡村振兴法务学院”正式揭牌,为利川的“法律明白人”培养提供了“师资+阵地+资金”的全链条支撑。同时,学院组建的“法务学院夜话”专班深入村居开展法治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这些扎根乡土的法治力量,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法治生力军。
法治力量的浸润不仅化解了村民矛盾,更在产业发展的沃土上扎下深根。在雷家坪村,村支书谭航是第一批“法律明白人”,他办公桌上20多本密密麻麻的法律笔记,见证着他的蜕变。
2022年,全村年纠纷量达300余起。面对这种情况,他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将《调解十法》转化为“乡音土话”,在村里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提升村民法律素质的同时,当地法治化营商环境也不断优化。
“通过普法让村民理解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从源头上减少矛盾。”谭航指着园区介绍,2024年全村仅发生矛盾纠纷12起,较2022年呈断崖式下降;53家企业因良好的法治环境安心发展,产值已突破4亿元。

“法务学院是虚实结合的平台,没有固定校舍却扎根每片村寨。”柏杨坝司法所所长雷红兵道出关键,“用学院的人才资源,盘活我们的司法所、调委会等实体阵地,才能让法治力量持续发力。”
校地融合的深度,在2025年5月13日再度升华——“雷红兵技能名师工作室”在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正式挂牌。这位扎根基层38年的老司法所长,带着他的“四得五心工作法”和“调解十法”走进高校课堂。与此同时,学院专家定期下沉利川,开展骨干培训、专题研讨,形成“师资赴基层培养人才,骨干赴高校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如今在利川,4280名持证佩徽的“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基层。2025年以来,利川市“法律明白人”参与调解案件并成功调解两千八百余件,涉案金额2.95亿元,调解成功率达97.5%,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这支“行走的法治力量”正在武陵山区谱写着法治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更坚实的法治根基。
稿件来源:云上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