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6/19
18:05
综治中心聚合力,激活湖北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6月13日至15日,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在青海调研时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这一要求直击基层治理的关键。老百姓常说,“天大的事,到了基层也是家门口的事”。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看似细微,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期盼,既是政策落地生根的“神经末梢”,也是矛盾风险聚集的“前沿阵地”。湖北以1470个省、市、县、乡综治中心为支点,掀起一场从空间重构到机制革新、从技术赋能到人心凝聚的基层治理变革,让“最后一公里”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最优一公里”。
基层治理难,难在“九龙治水”的困局。过去,部门间职责交叉、信息壁垒林立,常出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尴尬。就像群众反映小区违建,网格员发现问题却无权处置,城管部门接到投诉又缺乏现场信息,来回推诿间,小事拖成了难事。譬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打破常规,把信访、公检法司、人社等27家单位48人集中到综治中心,看似简单的“物理搬迁”,实则是一场打破部门“围墙”的深刻革命。走进这里,群众就像走进了“平安超市”,法律咨询、劳动仲裁、纠纷调解等服务一应俱全。这种“一站式”服务将分散的治理资源攥成“拳头”,把矛盾化解在源头,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力量聚合只是起点,如何让多元主体高效协同,才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这就好比交响乐团,单靠乐器独奏无法奏响和谐乐章,需要精妙的指挥与配合。譬如,荆州市针对涉企纠纷,他们创新“商会+调解”模式,发挥商会熟悉行业规则、贴近企业的优势,让专业的人解决专业的事;面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矛盾,“1+N”专班迅速集结政法、行政、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攻坚合力。在老旧小区改造引发集体投诉时,专班三天内完成勘查、解释、调整全流程,效率让居民惊叹。这种“平战结合”的机制,日常各司其职、专业高效,应急时协同作战、快速响应,年均化解超万件纠纷,群众满意度高达98.5%,生动诠释了“1+1>2”的协同治理智慧。
在数字时代,基层治理也需要“智慧升级”。过去,网格员排查隐患全靠“铁脚板”,效率低、覆盖面窄;如今在鄂州,手持终端成了网格员的“利器”,发现井盖破损、电线裸露,拍照上传,系统自动派单、实时追踪。这背后,是综治中心的数字驾驶舱在发挥“最强大脑”作用。这种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预防”的转变,让基层治理真正实现“治未病”,彰显科技赋能的强大力量。
然而,再先进的技术、再完善的机制,都无法替代“人心的温度”。基层治理的本质,终究是“人”的工作。黄冈的“老邓调解工作室”就是鲜活例证。老邓这位退休教师,调解纠纷从不用生硬的法律条文,而是用乡音土话拉家常化解剑拔弩张的矛盾。省际边界警务室同样传递着治理的温度,湖北与邻省民警联合巡逻、调解,将“边界线”变成“连心线”。当网格员主动帮老人代收快递,调解人员自掏腰包垫付赔偿款,这些点滴温暖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信任根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人文关怀正是基层治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湖北的实践启示证明,基层善治绝非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需要在“形”上整合、“势”上创新、“器”上升级、“魂”上扎根。当物理空间、运行机制、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只进一门”就超越了物理边界,升华为“矛盾化解最优一公里”的生动实践。唯有以机制创新激活系统效能,以科技手段提升预见能力,以人文关怀筑牢信任基石,才能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书写温暖而坚实的篇章。
作者: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