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设

-2025-

08/04

16:36

武汉东湖高新区一法庭试点运行“无书记员模式” 让庭审更智慧

“某某公司解散权纠纷一案,现在开庭。”近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科学城法庭庭审现场,只见法官就座,却不见书记员的身影。庭审前,原、被告签署《庭审录音录像告知确认书》,庭审现场全程录音录像,在自动语音识别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完整记录了整个庭审过程。

“以前这类需要一个半小时审理的案件,现在通过‘无书记员模式’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部分简易速裁案件审理时间更短。”科学城法庭庭长吴国阳介绍说,自今年5月试点运行“无书记员模式”以来,该法庭已审理40余起案件,涵盖商标侵权、合同纠纷、著作权权属等类型,笔录转写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有效提升庭审质效。

走进审判庭,空荡荡的书记员席位引人注目。随着审判长在智能终端点击“开庭”,人工智能系统通过音响平稳宣读法庭纪律,原告、被告及第三人面前的话筒依次亮起,系统能够精准区分不同角色发言内容,每一句发言都被实时转写并同步显示在各方屏幕上。即便当事人共用话筒的情况下,AI也能精准区分记录,并自动识别修正去除笔录中的冗余语气词、错字和标点符号、重复内容以及无关信息等。

“这套模式的核心是讯飞星火法律大模型。”科大讯飞司法业务高级咨询经理冯豪介绍说,该系统有两大“硬核”优势。一是针对法律法规和专项案件进行垂直训练,将转写准确率从初期的60%-70%提升至95%以上,远超通用模型。二是基于全国产化算力部署,从训练到推理全程实现自主可控,更能满足证据对比、案情推理等专业需求。

一小时后,庭审结束,审判长点击“闭庭”,系统即刻停止记录。短短几分钟内,一份完整的庭审笔录自动生成,当事人通过电子签名板完成确认,从闭庭到归档全程仅用10分钟。以本场庭审为例,原始笔录超过2万字,笔录精简后仅余1万3千字,内容可用率达90%。

“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司法资源的优化重构。”吴国阳解释说,“无书记员模式”中,庭审记录被科技法庭录音录像所替代,实现庭审过程完整定格、全景呈现,全过程录音录像记录客观、全面真实、高效快捷。法官和诉讼参与人发言无需刻意放慢语速等待书记员准确记录,庭审用时短、流程快、效率高,极大提升审判质效。同时,该系统也将书记员从繁杂的速录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调解、送达等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其他辅助性工作中,让司法服务更人性化,司法程序更透明化,司法过程更高效化。

该系统还具备“热词功能”,在庭前准备阶段,审判人员可在系统中提前导入疑难字、拗口人名、冗长机构名等,以提升语音识别的精准度,同时支持庭审中对这些词汇的一键替换,进一步提升笔录转写效率和准确性。

吴国阳表示,该模式严格遵循“简易程序+当事人同意”原则,在商事案件和知识产权案件中适用率接近100%。对于需要人工记录的特殊需求,传统庭审模式仍予保留,实现“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作为湖北省高院指导下的智慧法庭试点单位,东湖高新区法院此前已实现语音转写、无纸化庭审等场景突破。此次“无书记员模式”的推行,标志着湖北智慧法院建设进入纵深阶段。

稿件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