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2021-

01/27

03:23

2021这样干!宜昌市委召开会议部署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1月6日,宜昌市委召开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宜昌“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为难忘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罕见汛情、严峻外部环境的多重冲击,全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力打好战疫、战洪、战贫三场硬仗,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经济恢复好于预期,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业绩,交出了一份映照初心使命、浸透心血汗水的精彩答卷。

1月7日上午,宜昌举行新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宜昌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现场解读2021年宜昌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回答公众关切。

宜昌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李昌清,用“四个一”来简要解读《报告》主要内容。

一份攻坚克难的合格答卷: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决定性成果巩固拓展。用29天成功遏制疫情蔓延势头,35天新增病例清零,81天确诊病例清零,率先在全省进入全域低风险区域、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实现了“六个未发生”。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从“按下暂停键”到“重启恢复”,再到“加快全面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逐月逐季向好、快于全省、好于预期,工业、投资等连续多月保持当月两位数增长。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疫后重振全面展开。实施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项目1127个,总投资7270亿元。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交通项目即将建成。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市场活力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实现了“五个逆势增长”:新增市场主体6.31万户、规模工业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119家、限上商贸企业149家、出口实绩企业29家。另有两家企业成功上市。这份合格答卷,体现于人民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夺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等等。

一组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今年主要经济指标要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这是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内在要求。只有守牢“稳”的底线、增强“进”的意识、确立“进”的目标,以“进”的作为、取得“进”的成效,才能更好服务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发展大局。这是引导预期、开创新局的现实需要。只有处理好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和熨平经济周期、指标短期起伏波动和长期稳定向好、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三个关系”,才能确保开局漂亮、全年精彩。

一套精准有力的工作举措:“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重在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突出抓好“七个全力”:一是全力推动经济加速回升;二是全力做强现代产业支撑;三是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四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五是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六是全力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七是全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七个全力”,既是加速宜昌疫后重振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又是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具体行动,是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实际工作中,我们需登高望远、奋发有为,以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一根贯穿始终的灵魂主线:“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这既是落实经济工作“五个根本”规律性认识的题中之义,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经济社会问题,当好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宜昌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郭康新表示,要“当高参当推手当主导全面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当好高参,全力抓好项目谋划争取

一是围绕重大政策谋划争取。持之以恒抓好上级支持政策转化落实,集中精力抓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上级政策“笼子”、规划“盘子”、资金“袋子”,力争“十四五”项目储备库达到8万亿元。紧盯中央和省预算投资支持领域,抢抓企业债券“直通车”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资金。

二是围绕重大战略谋划争取。抢抓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宜荆荆恩城市群等省级战略实施机遇,积极打造宜昌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的重要纽带,加快推动“江铁海”中西部联运新通道建设。

三是围绕重大项目谋划争取。积极争取长江经济带大数据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落地。

当好推手,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全力扩大投资增量。加强项目“定时、定向、定项”调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三库”管理,按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高质量组织项目建设“开门红”活动,力争全年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

二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做好重大项目调度和协调服务,确保省、市级重大项目开工率和投资计划完成率均达100%。加快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江南翻坝铁路、江南成品油翻坝管道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江北翻坝高速、白洋长江大桥等项目基本建成,加快推进沿江高铁、宜都东阳光胰岛素注射剂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全力抓实疫后重振补短板“十大工程”。加快重点推进的514个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当好主导,全力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一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升级。推开做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六多合一”等改革,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易贷”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促宜昌城市信用指数排名争先进位。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完善营商环境工作会商、问题交办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定期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满意度调查,通报反面典型,实行末位约谈,倒逼工作落实。

三是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最反感、市场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采取明察和暗访相结合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对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建立健全“发现-反馈-整改”的工作闭环。

宜昌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庆荣表示,要“明目标、稳增长、转动能、育主体、强城区、优服务”。

明目标,就是以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目标,工业增长在全省主要经济体领先,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分别增长15%和12%;市场主体培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0家;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营业收入利润率保持在10%以上,企业亏损面控制在8%以内。

稳增长,就是要以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为目标预期来引导全年工业经济发展,抓好重点企业、用电大户、较大增长点和产值增速落后企业等“四个一百”的监测调度,加强水、电、气、原材料、资金等要素供给保障,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确保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

转动能,就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科研活动全覆盖,亿元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产业链龙头企业全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制造,开展两化融合集中培训和智能制造“一对一”咨询诊断,实施智能制造升级三年行动,推动企业谋划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凸显绿色转型发展的高质量。同时,加强工业品牌质量建设,建立企业品牌培育库,加强辅导培育,实施重点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和“三品”专项行动,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示范企业、标杆企业,争取新增3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

育主体,就是着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把小微企业做多,把特色企业做精,把龙头企业做强。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50家,到“十四五”末全市规模企业总量突破2000家。着力实施精准培育升级工程,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向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进军。着力实施企业管理提升工程,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咨询诊断,用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规模工业企业进行企业基础管理轮训,全面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

强城区,就是着力发挥城区优势,推进城区工业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区工业发展步伐,提升在全市工业总量中的比重,做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重点推动城区企业和项目以飞地经济模式向专业化的园区聚集,研究制定加快城区工业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推进城区工业项目落地建设的定期会商、清单督办机制,力争到“十四五”末,城区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

优服务,就是继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推动服务企业提质提速,助推工业经济更好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抓好产销对接为企业拓市场、抢订单,解决因产业链条梗阻造成的供需两端不畅通问题。强化纾困帮扶,综合运用“企业方舱”、金融支持、政策扶持、“双千”服务等工具,为企业排忧解难,推动困难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强化“双千”服务,压实“双千”服务对口帮扶责任,研究解决影响行业、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抓好政策争取,主动对接各级出台的优惠政策,围绕重点领域加强申报,为企业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省优化营商环境“30条”和“十必须十不准”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企业效率。

宜昌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京表示,“特色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科技兴农争当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

稳定粮食和生猪生产保供给:压实粮食生产主体责任,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和减灾工作,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80万亩以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持续抓好生猪产能恢复,继续做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确保市场稳定供给。

聚焦产业兴旺调结构: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柑橘、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中蜂、小水果、食用菌,加大中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强化宜昌蜜桔、宜昌宜红、宜昌猕猴桃、宜昌毛尖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特色农业示范区。巩固退捕成果,加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坚决打赢长江禁渔持久战。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标准鉴定及开发利用,推进农业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推广,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补短板:优化县域村庄分类布局,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组织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升级,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升级版。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践。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1+4+N”工程,加快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兴山榛子黄粮、当阳玉泉双莲、长阳沿头溪流域、点军牛扎坪新村等乡村振兴试验区,支持各地开展区域试点示范,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模式,为实现“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宜昌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祯华表示,要“以新理念为引领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抓好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

更大力度扩大消费需求: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全面落实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市级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加快推进璟里中心、吾悦广场、西坝夜市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完善农村流通体系,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激活社会消费。深入实施消费促进行动,组织举办汽车消费、网络消费、美食消费等系列促销活动,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家。

更大力度扩大开放: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着力扩大外贸进出口,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围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加强利用外资工作,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推进对外开放平台联通互动,发挥好宜昌综合保税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宜昌港特殊监管点、贝迪克凌云保税维修等平台功能,以及宜昌自贸片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国家试点示范的先行作用,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和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完善外资企业投资促进工作机制。加强水运口岸、航空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有效衔接,修订完善始发班轮补贴政策,推动水运口岸始发班轮常态化运行,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形成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坚持“一企一策”,开展精准帮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双千”服务活动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实效。

宜昌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向军表示,要“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人社职能贡献人社力量”。

聚焦重点产业找准工作发力点:

一是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用工。及时摸排掌握各类市场主体用工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开展重点企业、项目用工县市行,组织用人主体与市内外劳动力富余地区开展线上线下对接,建立用工动态保障、项目带动就业机制。

二是提高人力资源供给质量。聚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扩能,对接“技改提升、制造焕新”,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新旧动能转换赋能,加快构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协同的产业体系。

三是促进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不断提高社保统筹层次,推进社保转移接续,破除各类人员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

聚焦重大战略找准工作结合点:

一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人才供给补链强链计划。坚持外引内培,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选派“科技副总”、院士专业企业行等活动,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继续实施“我选湖北·爱上宜昌”计划,持续开展大学生招引活动,优化人才政策和分类服务机制,建立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赋予企事业单位使用、评价人才更大自主权。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人社扶贫资源向乡村振兴有序转移。加强人社政策、项目、资金等整合接续,实施脱贫人员就业动态监测,促进脱贫人员稳定就业。围绕乡村特色和主导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引导劳动者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发展各种特色小店,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