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07
17:00
检护文脉,续写万里茶道新篇
悠悠茶道万里长,中至襄阳船换马。
在“万里茶道”襄阳段,有驿站、码头、会馆等“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沮水呜音”“薅草锣鼓”“汉江船工号子”等与茶道相伴相随的非遗文化,还有襄阳古城墙、铁佛寺大殿、水星台等见证茶道繁华的文化瑰宝,更少不了生长在深山、散发着幽香的每一片茶叶……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检察机关聚焦“万里茶道”襄阳段相关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茶产业等领域保护工作,上下联动办案,积极推动襄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自2025年3月开展公益诉讼检察护航“万里茶道”专项行动以来,襄阳市检察机关已发现相关问题线索32条,立办公益诉讼案件25件。
重拾茶道遗珍,串起旧时繁华
“这里曾是清中晚期江西客商堆放货物的地方,也是江西经商办事人员常住和临时下榻的场所。”日前,小江西会馆负责人对前来走访的检察官介绍道。
小江西会馆位于襄阳市樊城区汉江北岸的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最繁华的码头,它和同处该街区的抚州会馆一道,见证了“万里茶道”襄阳段的兴衰。
针对会馆保护问题,2024年6月,襄阳市、樊城区两级检察机关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立办相关案件,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推动陈老巷保护提升与更新改造项目顺利进行。随着陈老巷改造工程的推进,小江西会馆已成功转型为襄阳传统漆器博物馆,抚州会馆则即将成为“万里茶道博物馆”,全面展现襄阳在“万里茶道”中的枢纽地位。
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樊城区太平店镇也是因商运汉江航道而生的乡镇,在太平店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坐落着王家当铺等40余处历史建筑。但是,部分历史建筑中被堆放了大量杂物,部分历史建筑维护不善、濒临坍塌,存在砖瓦脱落、横梁掉落等安全隐患。2024年9月,樊城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先后4次前往太平店老街开展现场调查,同相关行政机关就历史建筑保护问题进行磋商,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保护职责,防止历史建筑进一步损毁。
但是,相关行政机关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樊城区检察院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2025年5月,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并将于近期宣判。
在岁月的侵蚀下,老河口市的古街老巷风化破败,该市检察院通过“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参与”的方式,让古街老巷换新颜。针对“万里茶道”上的古驿北大桥栏杆缺失、桥体破损等问题,襄州区检察院与行政机关进行磋商,促使古桥继续发挥连接两岸与古今的作用……面对诸多“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襄阳市检察机关充分履职,助力茶道繁华重现。
寻踪更多非遗,助力薪火传承
守护有形遗产更要激活无形文脉,这与茶道文化的现代传承不谋而合。
“太阳出来喜洋洋,挑着茶叶下宜昌,换来布匹和干粮……”保康县店垭镇作为茶贸通衢之地,茶马文化已经融入地域特色,传唱多年的茶马号子成为当地人承载那段记忆的精神符号。
然而,时过境迁,从荆楚遗响的“沮水呜音”到田间劳作的“薅草锣鼓”,再到即兴短歌“保康渔鼓”,这些入选国家级、省市级非遗名录的“活态遗产”正面临传承断代之困。
“每次走访都发现会吹呜音的老艺人又少了几位,‘保康渔鼓’的唱词随着老人离世而消失,年轻传承人又缺乏系统的传承资料……”保康县检察院检察官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的线索后进行走访调查,倾听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呼声和诉求,全面了解当地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2025年1月,该院向主管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非遗数据库,保障非遗保护经费的投入。2025年2月,该单位作出书面回复称,将持续开展非遗项目动态监测,建立数字化管理机制,针对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非遗保护经费保障。2025年5月,检察官与“益心为公”志愿者共同跟进监督发现,保康县文化馆已将“保康渔鼓”等曲艺类非遗项目相关图片、视频、音乐、口述等资料采集后通过数据库保存。另据“独臂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介绍,目前市级非遗传承人专项资金已拨付到位,用于日常学徒培训及下乡演出,且该项目正在争取申报省级非遗项目。
“在2025年的县春晚上,我们以身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为背景,创作了民俗舞蹈《忆·影》,获得一致好评。希望在展示传统文化瑰宝的同时,让这些古老技艺和文化形式被更多人所熟知。”主管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今年我们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了年度重点工作,拟拨付专项资金,创新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转化,多措并举打造保康非遗品牌。”
聚焦茶叶产业,再续百年茶香
“万里茶道”成故道,绵绵茶香犹不绝。
在襄阳,“中国名茶之乡”谷城县的茶园面积已突破12万亩,茶叶年产量达4800吨,其生产的“玉皇剑”更是中国驰名商标。谷城县五山镇以“生态茶园+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将堰河村打造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24年1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强化全市检察机关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襄阳市检察院在堰河村建立党建共建联系点。谷城县检察院顺势创建了“党建+绿色检察”工作模式,以党建共建联建为载体增强乡村振兴动力主轴,以党建业务融合为重点筑牢产业发展司法保障,以检村多元共治为路径践行人民至上初心使命。依托该工作模式,谷城县检察院调查发现,部分生态茶园建设中缺乏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在农业投入品、病虫害防控、茶叶采摘和加工生产等环节质量标准不统一,导致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2024年8月,该院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并持续跟进监督。相关部门一方面组建“专家工作站+农业能人+科普志愿者团队”的人才队伍,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组建了茶叶工作专班,每年定期对各茶园的管理、维护、有机种植等提供技术指导,进行督办考核验收,通过将考核结果与有机肥发放等正向激励相挂钩,全面调动茶农参与性,激励茶农主动管护茶园。
一片小茶叶,曾让“世纪动脉”跳动在欧亚大陆上,如今它依然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脉,同时还托举起了大民生。“襄阳市检察机关在保护‘万里茶道’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公益诉讼推动古建筑修缮、非遗数字化保护和茶产业标准化发展,特别是在堰河村创新‘党建+绿色检察’模式,既守住了历史根脉,又促进了茶旅融合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全国人大代表、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评价道,“这些实践既守护了历史文脉,又激活了产业活力,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
稿件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