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治理

-2020-

11/03

02:56

治理篇章“节节新”——襄阳“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

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系统,实施社区治理改革,法治襄阳、平安襄阳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6%以上,“三化五联”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模式在全国推广,成功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

回望“十三五”,襄阳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奋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

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在全市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下,社会和谐、乡村和美、百姓和顺的社会治理新篇章正在襄阳徐徐展开……

一道道难题先后破解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谷城县盛镇在全民居家排查中创新实施“百户长”制,实现了排查工作“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不断一天”。全镇除1个村外,其余村(社区)均无疫情。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百户长”们又主动参与村(社区)治理,服务群众,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

在7月10日召开的2020湖北第三届政能量峰会上,襄阳“‘百户长’制夯实社区治理”入选首届湖北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案例。

我市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不断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智能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131”新机制,破解了一批困扰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问题,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6%以上。

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智能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构建起政法委牵头,组织、宣传、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并在24个试点的基础上全域推开。

2019年2月11日,樊城区丹江路社区网格员带着居委会专门设计的社区社会治理调查问卷,进街入户开展调查、问计于民。

目前,全市77532名在职党员已到社区报到服务,做到了党组织和党员引领基层治理全覆盖。全市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会议议事、村居民(代表)大会定事、村(居)委会理事、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的“四会治理”机制,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为使基层组织轻装上阵抓治理、抓服务,我市去年出台为基层减负增效的7号文件,使社区协助工作事项减少60.18%、开具证明事项减少79.49%、报表填报事项减少78.83%。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要、“德治”为先,“三治”融合、协同发力,一批基层治理的“老大难”得到解决。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组织“三方联动”机制,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为载体,使全市300多个老旧小区环境面貌大变、治理服务水平大增。

设在每个村(社区)的“法治诊所”,“接诊”普法、“巡诊”送法、“会诊”依法、“处诊”用法。通过这一做法,全市依法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2019年,全市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8319件,调解成功46803件,调解成功率达96.86%。

在智能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我市市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实体大厅比率达到94.39%;市、县两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14330项,占比99.55%;全市“一张网”注册用户达90.23万。

党建引领激活力,“三治”融合解难题,智能支撑提效能……我市不断破题,进行开创性实践,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立体防控网织密织牢

位于襄阳古城中心的北街,南接昭明台,北靠古城墙,是展现襄阳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无数游人。

2015年前,北街周边曾一度偷窃、扒窃案件高发。这其中固然有治安环境复杂的“先天不足”,也暴露了治安防控工作的短板。

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襄城区公安分局在北街商圈构建起“视频监控+精准巡防”快速反应体系,形成了“一点发生、多点响应、整体联动”的处突机制,重点打击盗窃类违法犯罪行为。

数字显示,2019年发生在北街的警情较2015年下降21%,盗窃类警情下降83%,游客、居民的满意度、安全感均大幅提升。

这样喜人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北街,在襄阳各地都成为常态。“十三五”以来,襄阳公安机关固化屯警街面、武装巡逻机制,建成3个省际公安检查站、10个县市际治安卡点、97套电子治安卡口;构建“1、3、5”分钟快反圈39个,落实24小时勤务。2019年,全市抢劫、抢夺警情“零发生”天数上升至297天。

在主城区,警方划分网格化巡逻区域21个,依托27个街面移动警务平台、警务服务站,使警车动起来、警灯亮起来、警察巡起来,形成强大震慑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街面“两抢一盗”案件下降9.2%。

在乡村,襄阳市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的四年任务三年完成,农村交管“路长”实现全覆盖,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更有保障。

在空中,借力“天网”“雪亮”工程,全市建成公安A类探头1.62万余个,联网社会B类探头1.2万余个;探索无人机巡逻防控模式,形成街面有巡逻、出城有卡点、空中有监控的立体治安防控网。

为了控住“风险点”,公安机关部署开展“智慧平安校园”“八个100%”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寄递物流行业“三个100%”,加油站“散装汽油购销实名登记系统”安装率达到100%,公交车驾驶区隔离防护装置安装率达到100%,娱乐场所打架斗殴、纠纷等案件同比下降20%。

近三年来,全市刑事案件下降27.4%,命案下降50.3%,连续四年实现命案全破;综治考核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两位。

良好的治安环境,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襄阳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夺取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矛盾大调解成效显著

襄城西街社区是古城圈内的老社区,居民构成复杂、人口流动性大。在探索“无讼社区”新理念的过程中,西街社区吸收“双报到”党员、法官、律师等组建“法律智囊团”,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社区在网格、院落、楼栋等社区“单元”都建有党支部或党小组,动态掌握居民情况,做到化解矛盾零距离、日常调处零障碍。社区网格员发现矛盾隐患上报后,“法律智囊团”发挥专业优势进行调解,营造出“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办事处,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无讼”环境。

通过创新源头化解、依法化解、专业化解、网上化解机制,我市着力构建三级联动、三位一体、三调对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创新源头化解机制上,推进以解决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问题、小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平安五小工程”,共排查解决“五小”问题3.6万件。

在创新联动化解机制上,构建“一站式”化解体系,实现三种调解手段在一个平台运转。如今,“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的目标已经实现。

在创新专业化解机制上,“第三方”化解平台的搭建作用显著。聘请首席调解员298名、调解员11208名。平台运行2年来,8类调委会共调解纠纷1202件,调解成功1058件,成功率达88%。

在创新网上化解机制上,市、县、街道、社区四级联网运行的“社会矛盾大调解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实行“一键直达”、扁平化管理,网上录入、网上流转、网上监督、网上考核,提高了矛盾、诉求化解解决效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30694件,调解成功29518件,成功率达96.2%。

网格化管理走在前列

我市现有城乡网格员16177名,他们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格格”。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格格”们第一时间全员上岗,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入户排查、入户宣传、坚守卡点、代办代购,扎牢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上,我市在全省起步较早,并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自2011年开始,我市加快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先城市社区、后农村社区的建设思路,2015年全面完成网格化建设任务。

目前,全市建立县(市、区)网格化管理中心12个、乡镇(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115个、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站2776个。这些最贴近群众的网格,构筑起一道道平安网、和谐网、服务网。“十三五”期间,我市在优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智能支撑水平。

网格员彭秋林在辖区居民家中走访。胡传林 摄

依托电子政务外网,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已实现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全覆盖,成为网格员开展工作、服务群众的得力帮手。

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数据还被纳入政府共享数据库,与公安、司法的部分数据联通。

以网格化管理为依靠,我市还根据疫情期间党员“双报到”的经验,积极落实《关于推进“双报到”工作常态化的实施方案》,为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深入网格提供智能支撑。更多的社会力量正不断参与到社会治理平安建设中来,提升网格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