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治理

-2021-

07/27

03:28

《中共襄阳市委常委会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答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必答题”

市委十三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一年来,在党中央、省委坚强领导下,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沉,坚持改革创新,做强街镇、做优社区、做实网格,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实际行动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必答题”、省委部署的“重点题”,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樊城水星台社区工作人员在市民防小区“群音汇”议事亭商量小区治理相关事宜。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报告指出,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谋划、靶向发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领会要义、把握方向。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将基层社会治理纳入年度学习计划,安排系列专题,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质量举办社会治理“书记读书班”,切实把握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正确方向。

强化领导、以上率下。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一号工程”、“书记承诺”事项,市委书记直接抓在手上,主动深入一线督办推进,示范带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积极作为。

顶层设计、科学推进。连续两年把社会治理作为市委书记领衔改革项目,系统谋划党建引领社区治理“1+8”改革方案,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明确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路径。

专班协同,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领域改革专项小组作用,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领题督办,相关责任单位牵头组建专班,加强统筹调度,实现改革工作推进有序、落实有力。

我市被列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城市,全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98.23%,创历史新高。

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

报告指出,坚持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基层治理架构之中,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赋权扩能,做强街道。明确街道主要履行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等7个方面职能,统筹设置街道党政机构。通过存量挖潜、减上补下、横向调剂等措施,为街道增加96名行政编制,366名事业编制,转隶909名人员。

减负增效,做优社区。坚持规模适中、方便居民、四界清晰、配套齐全,按照每个社区3000—5000户的标准,对城区38个社区进行调整优化,将56个“插花地”小区全部移交属地管理,有效解决超大社区负担重、服务难等突出问题。社区统一设置党委,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对辖区各类组织的统筹领导作用。

多网合一,做实网格(小区)。建立市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整合组织、民政、政法等职能部门在城区划分的各类工作网格,统一设置为2486个城市网格。推进党组织和工作触角向网格(小区)、楼栋(单元)延伸,在网格(小区)组建“双报到”党支部2387个,成立楼栋(单元)党小组,确定党员中心户,将党的组织体系覆盖到所有小区和楼栋。

打造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骨干队伍

报告指出,充实社区力量,着力建强用好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强化岗位激励,建强“红色头雁”。选优配强、严格管理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强基层治理的“红色头雁”。如期完成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249名在岗城市社区书记开展全覆盖业绩考核,64名优秀社区书记聘用为事业编制人员,165名社区书记比照事业岗位管理。规范城市社区书记教育培训、履职考核、流动退出、合同管理的具体措施,社区书记职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为全省改革贡献了襄阳经验。

健全薪酬体系,提振队伍士气。严格按照社区工作者“区(市)统一招聘、街道统一管理、社区统一使用”要求,规范日常管理,形成“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社区‘两委’委员—社区‘两委’副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成长链条和“四岗十八级”薪酬体系。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直接与工作岗位、任职年限、专业水平、工作实绩挂钩,薪酬基数从3769元/月上调至4750元/月,人均增长30%以上,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持证社区工作者数量增长至1183名,促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提升。

突出精准对接,优化志愿服务。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健全社区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培训、激励制度,抓好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实现志愿服务资源与基层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以“双报到”常态化为抓手,大力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在“i襄阳”APP中开发“双报到”信息平台,形成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12万份,推动10万余名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为群众办实事,以党建信息化建设助力社区服务能力提升。

“零距离”服务社区居民群众

报告指出,以机制创新为抓手,系统推进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促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职能部门高效联动,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推进共建共治。加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拓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内涵。全市28个街道“大工委”、515个社区“大党委”吸纳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类兼职委员单位3700余个,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具体问题。聚焦小区治理难题,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机制,中心城区2260个小区实现了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搭建小区协商议事平台,将居民群众的“烦心事”化解在初期、解决在本级,基本实现“家事不出小区、小事不出社区”。

做实支持保障。连续五年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力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社区减负,促进社区工作精力回归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全市共投入2.4亿元保障社区运转,拿出近60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社区骨干队伍提升报酬待遇,市级财政整合4853万元资金用于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各级财政资金和留存党费向基层一线倾斜。

大力推进“红色驿站”建设,推广一个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N个功能性“红色驿站”的“一中心多站点”服务体系,中心城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标社区占比82.6%,609个设在居民小区、建在街头巷尾的“红色驿站”,“零距离”服务社区居民群众,相关做法入选“2020年湖北十大党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