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建设

-2025-

03/12

10:25

宜昌交警坚持“五化”举措 创新电动自行车“二维码”溯源管理工作法

      今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电动自行车管理难题,创新推出电动自行车号牌“二维码”溯源管理工作法,因“突出首创性、聚焦小切口”成绩突出,被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工作小组纳入2024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改革事项,全省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在宜昌召开。同时被湖北省质量强省工作委员会选定为全省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典型案例。今年,湖北省公安厅在全省推广宜昌交警电动自行车“二微码”溯源管理工作法。

      宜昌交警积极谋划、高位推动,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最终经人大通过,报省人大批准,出台《宜昌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于2019年5月1日实施。该《条例》是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实施后,全国第一部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不仅涵盖了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服务、通行保障、宣传教育诸多内容,还理顺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关系,从根本上破解了我市电动自行车源头管理、登记管理、执法管理三大难题。

      随着《条例》的顺利贯彻实施,电动自行车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源头登记有效规范、通行秩序有效改观、交通事故有效遏制,受到公安部、省公安厅领导高度肯定。截止2025年3月6日,宜昌市合标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40万台,其中宜昌城区合标登记上牌26万台,上牌率达99%以上,头盔佩戴率达到98%以上。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连续5年下降,整体降幅超过20%。2024年5月、8月、11月公安部全国视频抽检,我市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分别为97.6%、94.6%、98.3%,均位列全国第一。

      通过“宜昌公安物联网服务云平台”,升级电动自行车管理登记系统,强化电动自行车登记电子化管理,严格注册、转移、注销登记程序。完善优化登记管理制度,在全市设立108个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点,升级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系统。制定《宜昌市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操作手册》,规范登记上牌流程,对车辆及电池称重、查验、审核、上牌等工作做到全市一个标准。严格按照规定采集录入电动自行车所有人、车架号、CCC认证证书编号等信息,严禁非标和改装车上牌。按要求将电动自行车登记备案信息全量上传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确保上传登记数据实时、准确,平台推送的每一条提醒信息及时告知电动自行车车主,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体验。通过网上巡查、数据分析、实地检查、抽查复核等方式加强业务日常监管,强化异常业务分析预警、违规问题核查处理,严格查处违规办理登记上牌行为。

      宜昌交警聚焦路面主阵地,以最易导致亡人事故的不佩戴安全头盔为突破口,综合施策,聚力攻坚,全面规范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将城区划分为44个网格、37个一级岗、167个高峰岗,落实支队、大队、中队、民警、辅警“五级责任捆绑”,定人、定岗、定责,对发现的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行为做到“吹哨、拦截、教育、处罚”四个到位。开展“净街行动”,对无牌、乱停乱放电动自行车一律拖移。对多次违法驾驶员通报所在单位,实行内部惩戒,溯源教育和处罚,从源头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

      对查获的外卖电动自行车,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督促平台企业采取限制接单、线上考试、解除合同等惩戒措施。常态化开展夜间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严查不戴头盔、闯红灯、逆行等违法行为,做到管理全时段、无死角。通过“第一次教育、第二次处罚、第三次上门”,梯次发力形成震慑。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对查获的外卖电动自行车,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半年内首次违法的,由管理平台线上安全警示培训1小时,经在线考试合格后上岗;二次违法的,由管理平台线上安全警示培训3小时,停止派单1天;三次违法的,由管理平台停止派单一周。

      针对原有电动自行车号牌“二维码”信息单一,执法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车辆所有人及车辆信息、无法辨别号牌真伪等问题,宜昌交警升级电动自行车号牌规格尺寸,将号牌外廓尺寸统一修改为110mm×180mm。统一号牌颜色和材质,由原有的铝板号牌升级为工程塑料ABS材质,为下一步在号牌中植入芯片预留通道。在新号牌“二维码”中植入车辆、所有人信息、防伪等技术,便于民警现场执法时溯源追踪。自主研发电动自行车“宜昌交警勤务系统”,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快速查询电动自行车相关信息,将电动自行车现场违法、非现场违法、勤务考核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并与公安交管平台对接,实行违法信息实时上传、提醒信息实时推送、违法记录实时统计、勤务考核实时评价,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调整“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在宜昌城区设置6处1200万相素抓拍摄像点位,通过视频网固定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撞红灯、逆行等违法信息,并对视频网抓拍的信息后台分析、筛选、甄别,推送辖区交警大队进行溯源查处。

      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交警大中队、农村派出所、经销商3类共108处便民上牌点,推行“一站式”“预约式”服务,方便群众就近上牌,实行电动自行车带牌销售,确保“销售即登记、出门即挂牌”,确保“一次办结、当场办结”。组建“流动车管所”上牌服务,主动联系大型企业、社区、机关开展上门办牌服务。引导经销商对库存超标电动自行车进行处理,及时向社会发布38期产品目录公告,方便群众查询购买,确保常态化上牌工作顺利开展。利用“报、屏、网、端”等媒体广泛宣传电动自行车“二维码”溯源管理工作法的内容、措施,对违反驾驶规定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在五一广场建设电动车违章自助学习舱,对外卖、环卫等特殊群体开展宣传活动,并组织外卖违章骑手通过学习免于处罚,筑牢交通安全意识。

      发动社区、企业、学校、村组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交通安全宣传。在伍家岗勤兴花园小区建立首个“一盔一带”文明交通示范区,首创社区“共享头盔”机制,真正将交通安全宣传送到群众身边,让“车有牌、戴头盔、守交规”深入人心,促进城市交通管理提档升级。

稿件来源:长安宜昌